【戛然而止成语出处介绍】“戛然而止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声音、动作或情节突然停止。它形象地表达了某种事物在进行中被迅速中断的状态,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画面感。
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《李凭箜篌引》。诗中有一句:“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。十二门前融冷光,二十三丝动紫皇。”虽然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“戛然而止”,但后人根据诗句中对音乐戛然而止的描写,逐渐演化出这一成语,用来形容声音或情节突然中断的情形。
以下是对“戛然而止”成语的总结与出处分析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戛然而止 |
拼音 | jiá rán ér zhǐ |
释义 | 形容声音、动作或情节突然停止。 |
出处 | 唐代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(虽未直接出现,但源于诗意)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声音或情节的突然中断。 |
近义词 | 突然停止、戛然而停 |
反义词 | 持续不断、绵延不绝 |
示例 | 音乐声戛然而止,全场一片寂静。 |
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,“戛然而止”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其深厚的来源,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描述场景、情绪或情节时具有较强的表达力。
总之,这个成语虽然简洁,却富有表现力,能够生动地传达出一种瞬间的停顿感,是汉语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