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旱魃是什么意思】“旱魃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,常用来指代引发干旱的妖怪或神灵。在古代文化中,“旱魃”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象征,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与敬畏。
一、
“旱魃”最早出现在《诗经》和《山海经》等古籍中,通常被描述为一种能带来长期干旱的妖物。相传,旱魃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一块五彩石所化,具有极强的火属性,能够吸干地表水分,导致庄稼枯萎、河流干涸。
在民间传说中,旱魃的形象多为女性,身穿红衣,头戴斗笠,手持火把,行走在干旱的土地上。人们认为,若遇大旱,应举行祭祀仪式,以祈求降雨,驱赶旱魃。
此外,在文学作品中,“旱魃”也常被用作比喻,如“旱魃为虐”,形容天气酷热、干旱严重的情况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名称 | 旱魃 |
出处 | 《诗经》、《山海经》等古籍 |
含义 | 古代神话中引发干旱的妖怪或神灵 |
形象 | 多为女性,身穿红衣,手持火把 |
来源传说 | 传说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五彩石所化 |
象征意义 | 自然灾害的象征,代表干旱与炎热 |
文化影响 | 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需驱逐的恶灵 |
文学用法 | 常用于描写干旱景象,如“旱魃为虐” |
现代使用 | 多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中,作为奇幻元素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旱魃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,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