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九出13归是什么意思】“九出13归”是中国传统商业术语之一,常用于描述旧时借贷或交易中的利息计算方式。这一说法源于古代民间的借贷习惯,主要用于说明借款人需要支付的利息和还款方式。以下是对“九出13归”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
“九出13归”是一种传统的借贷利率计算方式,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及更早的民间金融活动中。其含义是:若借入100元(称为“出”),在一定期限后需偿还130元(称为“归”)。其中,“九出”指的是借款人实际拿到的钱为90元,而“13归”则是指到期需还130元。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高利贷形式,利息高达40%左右,远高于正常借贷利率。
此术语不仅反映了当时民间金融的不规范性,也揭示了旧社会中贫富差距与剥削现象的存在。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,这种借贷方式已逐渐被法律所禁止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九出13归 |
含义 | 借入100元,实得90元,到期需还130元 |
利率 | 实际年利率约40%(按一年计算) |
背景 | 明清时期民间借贷常见方式 |
特点 | 高利贷性质,利息极高 |
现状 | 已被现代金融制度取代,非法 |
用途 | 主要用于民间小额借贷或剥削性借款 |
影响 | 反映旧社会经济不平等与金融混乱 |
三、结语
“九出13归”作为历史上的借贷术语,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使用,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与金融生态。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金融文化的演变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