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埃里克森的生平简介】埃里克森(Erik Erikson)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,以其对人格发展理论的贡献而闻名。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,提出了“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”,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学、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研究。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心理学领域,也为理解人类成长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埃里克森生平简要总结:
埃里克森1902年出生于德国,原名埃里希·路德维希·科尼希斯贝格(Erik Homburger Erikson)。他在柏林学习艺术,后转向心理学,并在1933年移居美国,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。他曾在儿童精神分析诊所工作,长期关注儿童发展问题。他的著作《童年与社会》(1950)和《青年:比尔的历程》(1968)等作品广受好评。埃里克森于1994年去世,享年92岁。
埃里克森生平时间表
年份 | 事件 |
1902 | 出生于德国汉堡,原名埃里希·路德维希·科尼希斯贝格 |
1920–1922 | 在柏林学习艺术,未完成学业 |
1923 | 开始在柏林儿童分析诊所工作 |
1927 | 改名为埃里克森,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|
1933 | 移居美国,加入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 |
1936–1940 | 在耶鲁大学医学院任教,研究战争对儿童的影响 |
1942–1946 | 参与美国陆军心理战项目 |
1947–1960 | 在哈佛大学任教,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发展 |
1950 | 发表重要著作《童年与社会》 |
1968 | 发表《青年:比尔的历程》,提出“身份危机”概念 |
1970–1980 | 持续进行研究与写作,探讨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 |
1994 |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去世,享年92岁 |
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心理社会挑战,如信任与不信任、自主与羞愧、主动与内疚等。他主张人格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,而不仅仅是童年时期的结果。这种观点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,也启发了无数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