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拿来主义原文】一、
“拿来主义”是鲁迅先生在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,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批判性分析,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。鲁迅主张对外国文化要“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,即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,而不是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。
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两种极端倾向:一种是“送去主义”,即一味地向国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,而忽视自身发展;另一种是“闭关主义”,即完全拒绝外来文化,导致思想僵化和落后。鲁迅认为,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。
文章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“送去主义”的弊端,并提出“拿来主义”的理念,强调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应保持独立思考,有选择地取舍,为我所用。
二、核心观点对比表
对比项 | 送去主义 | 闭关主义 | 拿来主义 |
定义 | 单方面向外国输出本国文化,不加选择 | 完全拒绝外来文化,自我封闭 | 主动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 |
表现 | 如送古董、送画、送戏等 | 不允许外国人进入,拒绝交流 | 善于辨别,择优而取 |
缺点 | 导致文化流失,失去自我 | 阻碍发展,思想僵化 | 若处理不当,可能被异化 |
鲁迅态度 | 批评,认为是软弱的表现 | 同样批评,认为是愚昧的表现 | 赞成,但强调要有主见和判断力 |
目标 | 强调文化输出 | 强调文化自保 | 强调文化融合与发展 |
三、结语
“拿来主义”不仅是对文化态度的探讨,更是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。鲁迅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,既要开放胸怀,又要保持清醒头脑,做到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。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